钢琴艺术三百年历史长河,传入我国一百多年来在制造技术的改进完善、演奏技艺的探索提高、钢琴演奏的审美欣赏及中西文化、音乐语汇的融合等诸多方面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本文作者基于钢琴学
习中技术训练和艺术形象塑造两大要素,在阐述了“心”与钢琴弹奏的关系后,从音乐心理分析入手结合练琴状态谈了“心”在钢琴技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心”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希望能为习琴和教琴者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启示。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环境下,钢琴的教与学也日益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提倡让孩子们在学琴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成功的喜悦、身心的愉悦,家长也多注重孩子美好心灵的塑造、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在担任社会音乐考级评委的过程中,常听见一些由于生硬的不科学的用力和触键带来的毫无美感的硬梆梆的声音以及内容空洞的弹奏,反映出习琴过程心灵的缺失,这无疑偏离了钢琴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琴者有魂、乐者依心、音由心出、是为至乐、人若无魂、琴亦无魂、人则有心、琴始有心”,这是钢琴弹奏的精神实质所在,离开了情感的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演奏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心”与钢琴弹奏的关系
“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四个解释,钢琴演奏中的“心”主要取其第二个解释即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赵晓生先生对钢琴演奏中“心”的概念的解释包含着情与理两方面的内容,展开来说就是指钢琴演奏的情感需要“发之于心”,钢琴演奏的控制、布局、安排却要“思之于心”。情与理在于“精心”、“专心”、“全心”地对待演奏中的一切,要带着发自内心的热情演奏,用心去体察音乐,使内心的感受与音乐完全融化为一体,并逐渐达到人琴合一的最高境界。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认为好的钢琴演奏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有清醒的头脑和对音乐的想象力;二、有熟练的技巧;三、有丰富的感情。头脑、想象力、情感均归属或来自于心灵,技巧的获得亦离不开来自于心灵的思考,由此可见“心”在钢琴弹奏和学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经典论著中就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提法,钢琴演奏从技术的获得到完美的艺术形象塑造是一个心、脑、手几方面结合的复杂过程,必需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和融合。笔者认为“心”与钢琴技术训练和音乐形象塑造中“控制”、“反馈”、“想象”、“预见性”、“内心听觉”、“调节”(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着诸多联系。
二、“心”与钢琴技术训练
技能是钢琴演奏的前提,音乐心理是人脑的特殊机能,是大脑对客观音乐现实的主观反映,钢琴技能的获得与音乐心理紧密相关。音乐表演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从而达到逐步掌握音乐表演动作的方式和方法的过程,连贯性的音乐表演技能的形成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学习阶段,系统练习协调过程和练习的巩固过程,进入第三阶段后表演技能连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音乐注意从对演奏动作的协调转到情感协调上,进而音乐意识在理解乐曲,表现乐曲上达到更深层次的协调。在音乐表演技能训练中,不管是纯动作的音乐演奏技能过程还是纯精神的音乐思维、音乐智力活动过程,都离不开生理调节功能,这其中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压觉等生理感觉对肌肉骨骼或大脑神经元进行运动实施的调节。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会接到运动产生的信息,如感觉到、听到、看到的方式及运动在环境中产生的结果,这种信息通常叫做运动的反馈,简称反馈,它是仅次于练习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不依赖外来帮助而自己可以获得的“固有反馈”更是练习与心智结合并进一步实现有控制的调整动作以达到更高一级练习目标的重要心理机制。我们平时钢琴教学过程中强调要学生学会倾听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反馈。在练习过程中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反馈——思考——调整”的循环机制,不重视反馈而又缺乏思考和目标的练习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的。
基础钢琴教学课往往是从手指训练、音阶和弦琶音的基本练习开始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技术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法国钢琴家玛格丽特.朗指出手指训练不是一个机械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俄罗斯学派强调技术练习要用大脑和听觉去指导,俄罗斯和苏联的钢琴学家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必须把练琴转变为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工作;一些练习不但是用来锻炼手指的,而且是用来锻炼大脑的,有些象在大脑和指尖之间通电讯一般,弹奏者必须完全集中精力才行。著名演奏家和教育家涅高兹曾谈到:在弹琴时,特别是在弹技术困难的地方时,应该注意让手指——“声音的制造者”——经常处于最好、最自然、最“有利于生产”的位置,最关心它的是理智,或者说得更精确些,是思考力。他还精辟的提出了弹奏中的“预见性”,要求手指在每一个既定瞬间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一些学生出现弹奏困难和问题往往是由于预见性不足造成的,由于预见性不足手的换位不及时造成音乐流畅性中断。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常强调弹奏动作要有一定的提前量,比如音阶琶音中的穿跨指动作和一些需要频繁变换手位段落的弹奏,有时前一个音的离键动作同时就是下一个音下键动作的准备,动作必须非常节约,环环紧扣才能得到好的弹奏。日常弹奏中可以发现,让手及时或尽早到位管好下面即将要弹奏的音的做法总是不会错的,时常手指弹奏前面的音符和其它手指到达即将要弹的音位置上这两件事还必需同时进行,弹奏中常需做到敏捷和迅速。
所以,钢琴的技术训练是思维的、生理的、心理的综合训练,必须在大脑的绝对控制下,在听觉的指导下去训练,在成年累月的练习中获得这些技术能力并进一步熟练和提高。用简练的动作求得最好的音响效果,以多变的指触发出丰富多彩的音色,是现代钢琴技术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心”与音乐形象塑造
音乐的价值在于人的感觉形式同音乐形式要比同语言形式吻合得多,音乐可以用语言无法达到的详尽和真实来揭示感觉的本质,这里面其实道出了音乐和心灵的最直接关系。在钢琴学习中技术是手段,从技术训练走向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是钢琴学习的终极目标,在音乐形象塑造这个环节中笔者将论及“心”在技术和音乐两者间的统帅关系、颇费“心”机的复调以及发自“心”灵的声音。
前面谈到技术是手段,最终是为音乐服务的,在弹奏中技术和音乐是能够互为促进的,钢琴界素来有“技术促进音乐、音乐带动技术”的提法,好的弹奏两者紧密结合不可剥离。前人对两者的融合已经有了思考,早在19世纪中叶,浪漫派钢琴的代表人物肖邦和李斯特在练习曲的创作中就摆脱了纯技术的训练,而和音乐形象密切地结合起来,如肖邦的练习曲《革命》、《离别》,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林中细语》、《狩猎》等,他们的练习曲创作有机地融入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音乐会演奏曲目,人们欣赏时不仅仅能获得技术的美感同时也获得心灵的震颤和洗礼。俄罗斯和苏联钢琴学派主张技术和艺术表现结合起来训练,他们还把民族音调融入了钢琴练习曲的创作,使其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感染力,成功创立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哪怕是无标题的简单练习曲中也有着许多细微的情绪变化,这正是音乐的特性,这些变化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无边无际的遐想。试想如果通篇弹得一样而缺乏变化结果应是非但得不到艺术享受且容易产生麻木感和听觉疲劳,音乐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根本无从谈起。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技术还是音乐,统帅全局的是来自于心灵思考的对艺术形象的想像和塑造,否则再高深的技术也会显得苍白和空洞。
复调音乐的弹奏对音乐思维和双手的控制有极高的要求,正因如此有着极高的训练价值,它涉及弹奏的触键、音色、层次感、如何让音乐生动等多方面,能让耳朵,心灵、大脑同时得到很好的训练,其中耳朵的训练又是前面提到的固有反馈的良好前提。涅高兹认为复调音乐是求得声音多样化的最好的手段,研究复调音乐不仅是发展钢琴家精神品质的最好方法,而且从技术的观点来看也是如此,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进行缓慢的多声部结构更能教会在钢琴上唱歌了。他指出巴赫的方法在于把技术上有用的东西同优美的音乐配合一致,使枯燥无味的练习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对立几乎化为乌有。结合前人的观点和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复调训练是连接钢琴技术和音乐表现的最佳桥梁,是均衡发展双手十指能力、使弹奏变得生动而有内容并获得正确丰富的钢琴弹奏音响概念的良方,是钢琴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声音是表现音乐最主要的手段,因为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就能把音乐大大提高,钢琴弹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指尖同琴键的接触和因此而产生的实际声音画面,对音色的控制是钢琴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钢琴教与学的重要课题,与音乐形象的塑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如在弹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在弹奏李斯特的《爱之梦》时就必需通过截然不同的触键弹奏出不同的音色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两曲一开头就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革命练习曲的开头部分无论是右手的和弦还是左手的快速跑动都需强而有力,从而营造出惊梦和暴风骤雨般的激烈气氛;而爱之梦的开头则需用醇美而柔和的音色营造出和风轻抚般温柔倾诉的氛围。
周广仁
先生也曾指出音乐的具体处理手段主要通过力度变化,最根本的是声音的美。在演奏法上,指尖按键瞬间的用力情况,以及微妙的强弱变化等手指触键的技巧是钢琴演奏的本质性技巧,“控制”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在脑中有了音乐形象后对具体音色的控制。由此不难看出心里先预想到声音再通过大脑对触键进行控制是塑造好音乐形象的关键一步,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所说的根据作者所创作音乐的音调、节奏特点和速度、力度等一系列表情提示,通过想象先在脑中形成音乐形象并落实到声音上,在弹奏前仿佛已经先听到了那个声音,即通常所说“内心听觉”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前面技术训练中提到了生理调节,“心”在钢琴弹奏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即钢琴表演塑造音乐形象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钢琴表演必需重视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演奏质量的好坏,这方面的专门论述和探讨颇多,笔者暂且在此不做专门论述。
门德尔松曾经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音乐这一艺术门类最擅长的就是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与心灵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声被称为最美妙的乐器也许正是因为它是能直接受人的思想情感支配再控制自身机体直接发声的,故其变化幅度大、极其细腻、善于抒发情感,有着丰富的表现力。由具体的声音的基石到大的音乐形象的塑造,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脑的控制、布局和构思,乐系于心、理思于心,心琴相通、心手相连不断探求钢琴艺术的真谛。